澳亚国际网站后缀

咨询热线

当前位置:澳亚国际网站后缀 > 新闻动态 >

前半生立志中兴,后半生选择摆烂

文章出处:未知 人气:93发表时间:2025-04-16

公元1182年,当时的太子赵惇写信给父亲宋孝宗,提到有人送给他一种叫"乌髭药"的染发剂,据说效果很好能把白头发染黑,但他表示自己不敢随便使用。

光宗皇帝年纪不小了,当年从太子府调到京城任职时,曾恭敬地对太上皇说:"有人送我染黑胡须的药,我不敢擅自使用。"

表面上是跟父亲闲聊家常,其实话里有话:您看我这胡子都白了,要是再不把皇位传给我,我都要变成老头子了。

这也不奇怪,赵惇今年都三十五岁了,当太子已经当了整整十一年。这个年纪在古代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连胡子都开始泛白了,可父亲的身体还硬朗得很。要说他心里不着急,那绝对是骗人的。

宋孝宗当然明白儿子在抱怨,就随口应付道:"我这是要给天下人做个稳重的榜样,你何必计较这个?"

意思是说留着白胡子能显得见多识广,正好让百姓觉得太子成熟稳重,何必非要染黑?

展开剩余90%

这番话表面是父子间的抱怨,但在任何时代都极其危险。赵惇的言语等同于太子公开要权,这对绝大多数帝王而言都是无法接受的挑衅。

从古至今,皇位就像一把让人坐上去就不想起来的魔椅。倒不是说这把椅子有多舒服,而是当皇帝的人个个都对权力上了瘾,到死都舍不得松手。

几千年来,自愿让出皇位这种事其实很少见。毕竟谁愿意主动放弃权力?历史上偶尔出现的禅让,基本都是被逼无奈——要么是兄弟抢位子,要么是父子闹矛盾。真正心甘情愿退位的,简直屈指可数。

皇帝总爱自称"寡人",就是因为皇权太尊贵了。坐在这个位置上,注定要孤独终老,必须斩断身边所有的亲密关系。

老百姓家里,叔叔伯伯和堂兄弟都是能互相帮衬的亲人;可到了皇帝这儿,这些亲戚反倒成了最要提防的祸害。

老百姓家的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,可帝王家的儿子却像随时会爆炸的雷,历史上父子为了皇位拼得你死我活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
你看刘据、李承乾这些太子敢直接找皇帝老爹要皇位吗?除了碰上安史之乱捡漏上位的李亨,另外两个太子最后都不得好死。

皇帝有句名言:"我能赏你的东西,那才真正属于你;我不给的,你绝不能硬要。"

宋孝宗在历代皇帝里算是真心疼爱儿子的典范。听到儿子想要继位的话,他不但没生气,还开玩笑说让儿子再等等。他把传皇位这事比作普通人家分田地:就像儿子找老爹要块地种田,老爹说"让我再种两年,过些时候再给你"。

宋孝宗能跟儿子处得这么好,主要还是因为他性格温和好相处。

宋孝宗认为皇帝永远掌握着主动权,自己可以随意发怒,但太子必须谨言慎行。因此他不仅没追究这件事,反而开始认真思考是否该让位了。

说真的,宋孝宗当皇帝这些年,原本满腔的热血在一次又一次北伐失败后慢慢冷却了。说白了,他现在既提不起劲头,也搞不定朝廷里那些复杂的关系了。

宋孝宗一登基就展现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。他上位才两个月,就迅速为岳飞翻案,重新起用那些因为主张抗金而被贬的官员。这些举动明明白白地向全国宣告:新皇帝要挥师北上,夺回失去的疆土。

为了应对局势,朝廷一边积极整顿军队准备打仗,一边冷落那些主张议和的大臣。这使得孝宗皇帝刚登基不久,朝野上下就充满了北伐金国的强烈斗志。

看到民众抗金热情高涨,1163年4月,宋孝宗调集八万精兵,正式发动了北伐战争。

宋孝宗为了这次北伐可真是下了血本,调集大批兵马粮草,一心想要收复中原,把都城迁回开封老家。

虽然想法不错,但目前还不是出兵北伐的最佳时候。

宋高宗时期的名将们都已经不在朝廷任职了,只剩下吴璘还能担当重任。但吴璘要镇守西南边境,不能随便调离。结果宋孝宗准备北伐时,竟然找不到能带兵打仗的将领。

南宋高宗在位时,朝廷里有想要收复失地的大臣,但皇帝本人没有这个决心;到了孝宗时期,皇帝倒是想收复失地,可手底下又缺少能担当此任的大臣。

实在没办法,宋孝宗只能自己挑选将领了。可惜他虽然一心想要振兴国家,却不太会看人,结果选了个老将张浚当统帅。

张浚虽然是朝廷元老,但打仗水平实在不怎么样。他之前指挥的富平之战惨败收场,后来又因为处置不当引发了淮西兵变。要是让他统领军队,简直就是在把八万宋军往火坑里推。

果然不出所料,张浚再次遭遇"符离之败",北伐行动完全失败,这让宋孝宗彻底丧失了信心。

这可是宋孝宗刚当上皇帝就亲自带兵打的北伐之战,他原本想借这场仗树立威信、打压朝中那些主张求和的官员。结果不仅输得这么惨,南宋还得低声下气跟金国讲和,这对一心想重振国威的宋孝宗来说,简直是当头一棒。

更糟的是,那些主张求和的官员又跳出来了。现在北伐打了败仗,想拦着他们都没借口了,朝堂上顿时又成了主和派的地盘。

北伐战事受挫后,由于朝廷内主和派占据上风,宋孝宗被迫与金国重新议和,最终达成了"隆兴和议"。

这次和谈总算挽回了一些颜面,比如宋朝和金国从原来的君臣关系改成了叔侄关系。这么一调整,以后宋朝给金国写信就不用再低声下气地用"臣赵构启奏"这种开头了。

另外,"岁贡"改叫"岁币"后,不仅听起来体面多了,每年要交的钱也从白银25万两、绢25万匹减少到白银20万两、绢20万匹。

幸运的是南宋当时还有一定实力,一次战败影响不大。签订和约后,宋孝宗依然怀揣收复中原的梦想。虽然他在军事上不太在行,但治理国家很有一套。他和重臣虞允文联手打造了"乾淳之治"的盛世局面,为日后北伐积攒了雄厚的资本。

南宋国力慢慢恢复后,宋孝宗再次燃起收复中原的雄心,这次他选择了主战派将领蒋芾担任北伐主帅。

蒋芾写过一本《筹边志》,宋孝宗原本觉得他能担当北伐重任。但蒋芾却说"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",这话惹恼了皇帝,一怒之下就把他贬官外放了。

后来宋孝宗多次提出要北伐收复失地,可朝中上下除了虞允文之外,没人支持他,这让他彻底心灰意冷了。

1174年,宋孝宗的好友兼重臣虞允文离世。随着这位得力助手的离去,孝宗皇帝心中收复失地、建功立业的抱负也随之破灭。他本不甘心做个碌碌无为的君主,渴望收复故土,却终究力不从心。这种壮志难酬的遗憾,成为他晚年最大的心结。

随着年岁渐长,生活的无奈和疲沓渐渐磨平了他所有的棱角。

现在南宋的情况,表面上看着风光,实际上问题很大。这么大的国家,还是沿用过去那套重视文官、压制武将的老办法。不让武将发展壮大,等于是自己废掉了一只手和一条腿。这样残缺不全的国家,想要重新振兴、扭转局面,实在太难了。

既然赵惇这么好奇山那边有什么,干脆就让他亲眼去看看!说不定他真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,比咱们看得更长远?

与其占着位置虚度光阴,不如像宋高宗那样主动让位,把权力交给赵惇,自己安心养老享清福。

就算退位做了太上皇,照样能插手朝廷里的事。

看到儿子又哭又闹地抱怨,他确实动了马上退位的念头。不过在让位之前,还有两件事让他特别犹豫不决。

太子妃李凤娘性格刁蛮霸道,总爱在宋高宗和宋孝宗跟前挑拨离间。虽然被训过几次后稍微老实了些,但狗改不了吃屎。要是让她当上皇后,自己这个太上皇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。

另一个原因是宋高宗还活着。如果自己退位当太上皇,就会出现三位皇帝同时在位的局面。这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宋徽宗、宋钦宗和宋高宗三帝同存的尴尬情形,怎么看都觉得晦气。

之前,宋孝宗其实早就有退位的想法,还专门让人按照德寿宫的规格去翻修都亭驿。后来考虑到国家财力供养不起三位太上皇,就把这个工程暂时搁置了。

既然决定让位,那具体什么时候交接?

宋孝宗给出了明确答复:要等到宋高宗去世后才会让位。这样一来,赵惇还得继续等待。

1187年农历九月初五这天,一向硬朗的宋高宗正在用早膳,突然手脚发麻动弹不得,侍从们赶忙把他扶回寝殿休养。

听说宋高宗生病了,宋孝宗赶紧叫来太医看病。太医先给高宗用了热性药没见效,后来换成寒性药,结果反而让高宗的病更严重了。

十月初八这天,宋高宗咽下了最后一口气,永远闭上了眼睛。

宋高宗去世后,宋孝宗决定按照礼制为他守孝三年。为了专心服丧,他安排太子赵惇开始接触朝政事务,为日后交接皇位提前做准备。

南宋孝宗皇帝在位第十六年正月辛亥日,宰相们进宫汇报政务时,皇帝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想退休,准备把皇位传给太子,自己退下来专心守孝,完成对高宗皇帝三年的服丧期。

虽然还没正式登基,但总算看到了盼头。现在能在老爹支持下拉起自己的队伍,提前为将来掌权铺路。

赵惇原本以为要守孝满三年才能继位,没想到在1189年正月二十日这天,宋孝宗突然决定让位给他。这让他非常吃惊,因为守孝期还没结束,父亲为何会突然改变主意提前退位?

宋孝宗之所以提前退位,其实也是迫不得已。原因很简单:正月初二那天,北边的"叔叔"金世宗完颜雍去世了,接替他皇位的是孙子完颜璟。

宋孝宗心里特别憋屈:管比自己大四岁的完颜雍叫叔叔就够难受了,现在完颜璟登基,居然要管这个比自己小四十岁、按辈分算还是自己孙辈的人叫"叔叔"!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,干脆退位算了,让儿子去受这个窝囊气吧!

宋孝宗按家族辈分算,是宋徽宗的孙子。宋徽宗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同辈,金世宗完颜雍是阿骨打的孙子,所以宋孝宗和完颜雍其实是同辈人。但在两国交往的正式场合,宋孝宗得管完颜雍叫"叔叔"。至于完颜璟,他是阿骨打的曾孙,比宋孝宗整整小了两辈。

1189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,宋孝宗在皇宫紫宸殿举办了一场隆重的交接仪式,把皇位让给了儿子,自己当上了太上皇。

宋孝宗原本想着,自己也能像宋高宗那样安安稳稳地颐养天年。

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,这个当上皇后的李凤娘越来越过分。她不但对宋孝宗特别苛刻,连已经登基的赵惇想去探望父亲都不允许,做事狠毒得令人发指。

赵惇特别怕老婆,老婆说啥他都点头答应。这让一辈子讲究孝道的宋孝宗心里特别难受,结果憋屈了不到五年,这位太上皇就郁郁而终了。

临死前,赵惇执意不肯去见宋孝宗最后一面,连自己父亲的丧事都拒绝操办。

宋孝宗晚年真够倒霉的,摊上赵惇这么个不省心的儿子,外加李凤娘这个糟心儿媳,这日子过得实在憋屈。

发布于:陕西省
下一篇:没有了 上一篇:没有了